如何同時學好兩個語言?我的英文學習經歷分享

2019年在曼谷做英日口譯的我。

學習日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先前學過的語言,通常是英文,好像退步了。尤其口說的影響特別明顯,明明應該是要講英文的時候卻經常會迸出幾句日文。這些現象都會讓我們懷疑,難道語言有互斥的現象嗎?

我在現在的公司工作,除了需要經常使用日文之外,英文的使用頻率也大幅上升。我曾經在YouTube頻道上分享自己使用中英日三個語言工作的上班日常,引起許多網友討論:「該如何練習才能在兩個或多個外語之間切換而不打結呢?」

這篇文章也有拍成影片,點這裡看影片版:YouTube

雖然我的英文還有許多需要加強的部分,不過在「語言切換」這部分我倒是練得比較得心應手了。首先想先聊聊英文口說的培養,我將自己英文口說的進步歷程分成三個階段:

(一)英文口說勇氣的萌芽

我的英文學習歷程相當普通,一路走學校教育上來。大學的必修英文課上老師請我們用英文做小組討論的時候我講得很支支吾吾,那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英文口說似乎不太好。我就讀的政治大學經常會接待海外學校來台遊學,我在大二、大三的時候就報名了幾個海外留學團的助教。

我還記得有一次接待的是一個月的荷蘭團,我的小組主要負責帶荷蘭朋友們做觀光參訪。某天,我們走在九份的下坡山路,我身邊是一位身高超過190公分的荷蘭男生Bram。我用拼拼湊湊的英文說道,我覺得我的英文很不好、沒有辦法跟團員溝通。但Bram立刻回道:「不會啊,我覺得你很棒。這次來台灣的確有些人的英文比較難懂,但你講得我都懂,你英文很好。」

2016年夏天荷蘭團員們回國的那一天,左邊就是鼓勵我說英文的Bram。
順帶一提右邊同學肩膀上的手不是我的(有人介意?)

出乎意料的回答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原來即使還有很多文法的錯誤、字彙也少少的,溝通還是能成立的。放下對英文口說過高的標準後,我漸漸從頭幾天不敢開口、講話卡卡的狀態中解放,對說英文有了比較多的自信。

如果滿分是100的話,這個階段我應該是從不敢開口的0分進步到了大概10分、15分左右。

(二)第一次長期使用英文,竟然是在日本

接待遊學團通常是寒暑假的時候,團員回國後我的英文又進入了停滯狀態。第二次英文口說有進步是到大學五年級,我前往日本交換留學的時候。

雖然留學地點是日本,但留學生之間因為日文程度不一,大部分時候都是使用英文。為了要融入這個社群,我也只能試著使用英文去交朋友,也做了許多第一次的嘗試。包含和歐美同學去唱卡拉OK,大家唱的歌我都沒聽過、用英文和大家去吃飯,食材的英文經常雞同鴨講。我留學了一年,後期大家更熟悉之後我也開始用英文開導煩惱的朋友,當然也用英文向別人述說自己的煩惱。這些很日常的生活場景都是我第一次經歷。

2018年要離開日本之前的結業式。我可愛的朋友們,現在看到這些照片都好懷念喔。

到這個階段的時候,我開始脫離課本英文,逐漸可以進行一些日常的英文口說。不過由於我沒有另外加強單字和文法,這時期的英文比較像是在吃老本,依然是少少的單字量之中參雜了許多不正確的文法。

上個階段的15分經過了一年的留學洗禮,我的英文口說實力大概來到了50分。

特別的是,由於留學期間除了留學生社群之外我還在校內交到了許多日本朋友,因此這時期的我同時有了兩個不同語言交友圈。在不同朋友群之間轉換時也自然導致了語言的切換,這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嶄新的體驗。

日本留學時我加入了校內的吉他社,全社只有我一位留學生。這是2017年的聖誕派對!

(三)進入日商,英文反而進步了

第三次的英文成長是進入日商公司之後。我所任職的是一家投資公司,台灣同事大部分英文都很好、甚至有幾位是英文母語。剛進公司沒多久的時候,老闆帶我和另一位同事到餐廳吃午餐,因為老闆和同事剛好都是英文母語者,整場午餐我完全跟不上他們的對話。精確來說,我完全聽不懂、一個字都沒有聽懂。當下給我的衝擊非常大:「天啊!我英文有這麼糟嗎?」

工作一陣子後,知道了一些相關的資訊及知識,我終於可以比較聽得懂每次出現在話題中的專有名詞。但我還是極度缺乏商用英文。

因為產業屬性,工作上的對外溝通都需要使用英文。我的英文口說都是拚拚湊湊、卯起來亂說,除了文法的錯誤之外使用的字詞也過於簡單,基本上是完全上不了臺面的。除了觀摩其他同事寫的英文信件之外,我也報名了外面的線上英文課程。

比較有空的時候,我會在早上7點上一節英文課後再去上班。如果有重要的日子,例如某一次我在公司負責主持一個英文的活動,我就會在活動前約一對一的課請老師為我進行特訓。

到這邊我的英文程度大概來到了65分,目前也還在繼續努力當中。

2020年10月底主持的這場英文活動雖然沒有講很多話,但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突破。
也謝謝公司心臟很大顆地把主持棒直接丟給我。

如何切換英日文口說不打架

講完我的英文學習歷程後,我想要分享我在語言切換的時候,如何讓英文日文之間彼此不互相影響。

英文單字量不足

我收到許多問題會說,學日文一陣子後在講英文的時候腦裡會跑出日文單字。我也經歷過這種狀況,但幾乎都是因為我不知道這個單字的英文是什麼。

譬如臘腸這個字,我是先學到這個字的日文「サラミ」,然後才看到它的英文叫做salami。所以上次我和講英文的朋友一起吃飯提到臘腸的時候,就只講得出日文的サラミ。因為我雖然知道英文寫作「salami」卻不知道他的正確發音該怎麼唸,情急之下日文就冒出來了。

情節記憶不足

另外一種情況是,明明想講英文的句子腦中卻冒出日文的字詞或語助詞。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平時看了比較多日劇或日本動漫等有情境的日文作品,人腦對有情境的畫面及當中所出現的台詞會留下比較深的印象,這種現象又稱為「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當我們知道某個字應該要使用在什麼樣的情境、搭配什麼樣的情緒的話,實際遇到那個情境時自然就會想使用這個字。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腦中不會冒出正確的英文呢?這代表可能美劇相對看的比較少或缺少和英文朋友對話的記憶,導致我們缺少和這個情境相連結的英文記憶,自然不會有「腦中冒出英文」的情形發生。

反過來說,學習語言時如果搭配更多有情境、有情緒的事務就能有效率地提高口說能力。其中最受推崇的就是跟朋友聊天,不過大家可能會發現「上外籍老師的會話課」和「與外國朋友聊天」所產生的記憶強度是不同的,會話課的記憶經常不如聊天深刻。這是因為情節記憶中情感的強度又會影響記憶的深度。和朋友聊天時的快樂、緊張、憤怒甚至悲傷,都會讓記憶更完整且持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能至今都能清晰記得多年前講錯話時出過的糗,甚至能一字一句重現當時的場景,就是因為當時的丟臉實在是太深刻了啊!

不過當然,大部分的學習者可能身邊不會有講英文的朋友,這時候戲劇和動畫等也會是增加情節記憶很好的工具。

以角色設定區分各個語言

第三個我自己避免語言切換錯亂的方式是:演戲。「切換語言就是在切換角色」。譬如日文有分敬語跟常體,我開始學習日文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向對的人講出對的形體,嘴巴跟不上腦袋。後來我在和日本朋友聊天時發現,日本人會根據對話的對象稍微改變自己的「角色設定」。以中文舉例,服務生幫客人帶位會畢恭畢敬地說「這邊請」,平常跟朋友進餐廳吃飯會輕鬆地說「你坐這邊」,如果反過來用是不是很彆扭呢?我們在生活中面對不同的環境、對象,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姿態,表情、音調、動作也都會不一樣。當我將這個想法套用在語言切換上後也大幅改善了敬語講成常體,英文講成日文的狀況。為每個語言或形體設定一個角色,越入戲,就會對於該講的台詞更有感覺,也越不容易講錯。

寫到這邊,希望對正在學第二個外語的大家有幫助!
我自己也還在努力提升英文能力,以上方法是我的經驗分享,大家還是要觀察自己的狀況調整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喔。

我是蒂芬泥,泥巴的泥。

我是Tiffany 蒂芬泥,泥巴的泥。
100%的台灣人,從2013年進入日文系開始學日文的道路。
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東京交換留學一年,JLPT日文檢定N1滿分。
目前定居台灣擔任自由接案的口譯員,同時在日商金融業擔任小職員。

Follow Tiffan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g/TiffanySp…

follow Tiffan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iffanysjapanes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g/TiffanySpeaksJapanese
Twitter(內容全日文)▶https://twitter.com/TiffanyTWJP
Weibo▶https://weibo.com/p/1005055238360227/

▶蒂芬泥的日文課
線上文法課「換成日文腦,輕鬆打好從0到N3日文基礎」:http://go.sat.cool/3k4hwg
全日文口說讀書會:https://tiffany.pros.is/3knxqb

發表留言